作者:刘辉&罗素素配资平台网址
※ “我从来没听说过胆管癌,更不知道自己竟然是高危人群。” ※ “体检查出肝内胆管结石,还以为只要吃药,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 “一开始还以为是上火……结果竟然是胆管癌。”
这是很多胆管癌患者确诊后最常说的几句话。
胆管癌不是离我们很远的病,有些人群天生就站在高风险边缘,而你自己、你的家人,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你是否是胆管癌的高危人群?
1. 为什么识别高危人群很重要?
胆管癌之所以危险,主要因为它起病隐匿,发展迅速,确诊时多数已是晚期。但医学研究发现,它的发病具有高度选择性,某些特定人群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几十倍!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及早识别出这些危险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和健康管理,就有机会在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甚至扼杀癌变于萌芽阶段。
2. 这6类人,是胆管癌的高危人群
1)有胆管结石或胆囊结石史,尤其反复发作者
结石不断摩擦胆管黏膜,导致慢性损伤、反复感染,形成癌变温床。肝内胆管结石更危险,因为不易排出,炎症更顽固。
研究表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胆管癌风险为普通人的20倍以上[1,2]。
常见表现:右上腹反复隐痛、胆囊壁增厚、肝功能轻度异常。
2)胆道畸形患者:隐藏的结构性风险
如果你被诊断为胆总管囊肿、Caroli病(罕见的先天性疾病)或其他先天性胆道扩张疾病,请高度警惕。
这些结构异常会导致胆汁长期淤积、胆道扩张甚至反流入肝,持续刺激黏膜。胆总管囊肿若不手术,癌变风险可达10%–30% [3,4]。
3)长期肝吸虫感染者,喜欢吃生鱼的人要小心!
“我从小吃生腌鱼,现在查出肝吸虫。”
肝吸虫(如华支睾吸虫)寄生于肝内胆管,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一类致癌物。感染后会造成胆管长期慢性炎症和胆汁瘀滞,大大提高肝内胆管癌的发生风险。
高发地区:我国南方如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常见生鱼片、腌鱼的习惯。
风险提示:即使无症状,感染超过10年者,癌变风险显著升高。
4)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患者
PSC 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胆管疾病,常与伴发。虽然患病人群少,但癌变风险极高,胆管癌发生率可达6%–18% [5]。
关键词提示:胆管逐渐狭窄硬化,伴肝酶升高,但常无明显疼痛。
5)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
你也许以为肝炎只和肝癌有关,但其实,乙肝和丙肝也会增加胆管癌,尤其是肝内胆管癌的风险。
慢性病毒感染会造成肝脏和胆管系统的持续炎症与基因突变,形成潜在恶变环境。
小提醒:如果你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除了防肝癌,也要注意胆管健康,定期做肝胆彩超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
医学小常识: MRCP是采用T2加权技术使胆汁和胰液等含水的结构呈明显高信号,而周围结构呈低信号,无需造影剂而达到胰胆管成像目的的检查方法。 主要优势是: ※ 无创性(无需使用内窥镜、导管、造影等有创手段) ※ 安全性高(不使用X射线,没有电离辐射) ※ 检查便捷(20-30分钟)
6)家族中有人得过胆管癌、胰腺癌或其他胆道系统肿瘤
虽然胆管癌目前未被明确列入家族遗传性癌症清单,但流行病学观察发现,直系亲属中有胆道系统肿瘤的人群,其患病风险显著上升。
有些胆管癌患者还合并携带 BRCA2、ATM 等相关基因突变,这些在胰腺癌、卵巢癌家族中也很常见 [6,7]。
3. 我属于高危人群,应该做什么?
别慌,关键是早发现、早管理、早干预。以下建议供您参考:
常被忽视的信号灯
高危人群尤其要警惕以下这些小症状:
※ 无痛性黄疸(皮肤发黄,尿深黄)
※ 体重不明原因下降
※ 右上腹闷胀或隐痛
※ 食欲减退、易疲劳
※ 大便颜色变浅
虽然这些症状也可能是其他胆道疾病,但在高危人群中,宁可多查一步,也不要错过机会。
医学小常识:胆管癌的预警标志物有用吗? 目前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 ※ CA19-9:胆管癌最常用指标,但假阳性率高(如胆结石时也升高);CEA:联合CA19-9可提高准确性; ※ AFP:主要用于肝癌筛查,与胆管癌关系不大。 所以,标志物可作为辅助,不可替代影像和病理检查。
4. 写在最后
你可能不是胆管癌的患者,但你可能是潜在的高危人群;
你可能从未听说过PSC、Caroli病,但它们正在某些人身体里悄悄酝酿癌变。
识别危险,并不可怕;怕的是,明明有机会预防,却从未重视。
给自己一次体检,给家人一次提醒,也许就能把沉默的杀手挡在门外。
图片来源:王乐水 海军军医大学 临床八年制本科生
参考文献:
[1] Lee TY, Lee SS, Jung SW, Jeon SH, Yun SC, Oh HC, Kwon S, Lee SK, Seo DW, Kim MH, Suh DJ.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n Korea: a case-control study. Am J Gastroenterol. 2008 Jul;103(7):1716-20.
[2]Donato F, Gelatti U, Tagger A, Favret M, Ribero ML, Callea F, Martelli C, Savio A, Trevisi P, Nardi G.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and hepatitis C and B virus infection, alcohol intake, and hepatolithiasis: a case-control study in Italy. Cancer Causes Control. 2001 Dec;12(10):959-64.
[3]Fahrner R, Dennler SG, Inderbitzin D. Risk of malignancy in Caroli disease and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20 Aug 21;26(31):4718-4728.
[4]Bloomfield GC, Nigam A, Calvo IG, Dorris CS, Fishbein TM, Radkani P, Winslow ER. Characteristics and malignancy rates of adult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choledochal cyst in the West: a systematic review. J Gastrointest Surg. 2024 Jan;28(1):77-87.
[5]Boberg KM, Jebsen P, Clausen OP, Foss A, Aabakken L, Schrumpf E. Diagnostic benefit of biliary brush cytology in cholangiocarcinoma in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J Hepatol. 2006 Oct;45(4):568-74.
[6]Wardell CP, Fujita M, Yamada T, Simbolo M, Fassan M, Karlic R, Polak P, Kim J, Hatanaka Y, Maejima K, Lawlor RT, Nakanishi Y, Mitsuhashi T, Fujimoto A, Furuta M, Ruzzenente A, Conci S, Oosawa A, Sasaki-Oku A, Nakano K, Tanaka H, Yamamoto Y, Michiaki K, Kawakami Y, Aikata H, Ueno M, Hayami S, Gotoh K, Ariizumi SI, Yamamoto M, Yamaue H, Chayama K, Miyano S, Getz G, Scarpa A, Hirano S, Nakamura T, Nakagawa H. 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biliary tract cancers identifies driver genes and predisposing mutations. J Hepatol. 2018 May;68(5):959-969.
[7]Plum PS, Hess T, Bertrand D, Morgenstern I, Velazquez Camacho O, Jonas C, Alidousty C, Wagner B, Roessler S, Albrecht T, Becker J, Richartz V, Holz B, Hoppe S, Poh HM, Chia BKH, Chan CX, Pathiraja T, Teo AS, Marquardt JU, Khng A, Heise M, Fei Y, Thieme R, Klein S, Hong JH, Dima SO, Popescu I, Hoppe-Lotichius M, Buettner R, Lautem A, Otto G, Quaas A, Nagarajan N, Rozen S, Teh BT, Goeppert B, Drebber U, Lang H, Tan P, Gockel I, Schumacher J, Hillmer AM. Integrative genomic analyses of European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Novel ROS1 fusion gene and PBX1 as prognostic marker. Clin Transl Med. 2024 Jun;14(6):e1723.
科元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